刘洲伟
如果看见这十一幅照片,你一定会感到呼吸不畅,心跳加速。 这些照片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“杀人系列”。杀的方式各不相同,有的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“凌迟处死”,然后再割下胸脯,甚至剜出心脏,割掉生殖器;有的是死者被蒙着眼睛,刽子手在后面磨刀霍霍,或正扣动扳机;有的一铡刀下去,脑袋滚落的瞬间,颈部动脉血喷出来;更多的是尸体和人头,其中最扎眼的一幅是汽车后面一车厢的人头,照片上面用日文写着:“马贼の生首汽车输送(东清线一面坡にて)” 照片背面赫然印着“POSTCARD”(明信片)。除却一张残缺的小照片之外,其余十张完完全全是明信片的格式。有谁会把杀人的场面制成明信片流布民间呢? 据中央电视台(新闻调查)制片人夏骏、王坚平称,这些杀人明信片是他们赴英国采访时,受当地华侨的委托,回中国以后转交给国家档案馆的。南京博物馆驻英代表、扬州文物店经理钱伟鹏是委托人之一。1993年,钱到英国参与了3500件走私文物回归的验收工作。 1998年6月,钱伟鹏去英国德温郡,在伊斯特海港一个古董集市上,碰到了一个70多岁的古董商。钱问有没有关于中国的老照片,老人告知家中有一些。翌日老人拿来了十一张,其中十张是照片翻制成的明信片,另一张是残缺的照片。老人开价60英镑,钱伟鹏没有还价,买了下来。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雷颐教授认为,就这十一张本身而言,价值或许不是太高,因为一则这不是原始照片,是经过复制翻印成明信片,已拥有一定的发行数量,二则类似的内容似曾相识,它不像最近在云南发现的一批有关清末民初的照片,可以填补历史空白。 但作为明信片,可能有较高的价值。这批照片是何人所拍,为何要制成明信片,是政府发行,还是私人印制,这都是值得研究的。作为研究,要考察当时明信片的发行主题,要进行横向、纵向的比较。比如我们要断定这是不是当时英国这些老牌殖民帝国对东方的歧视,就要看同类明信片有没有描述本国或欧洲国家的,如果有,这种判断是不成立的;如果没有,相反却有表现非洲野蛮部落的照片,那么就可以肯定了。 当然,如果是私人印制,那么个人动机也可能出于收藏上的考虑。收藏者大多喜欢挑一些怪癖的主题,越怪癖越值钱。比如现在有人喜欢收集纳粹时期的东西,那你不能说这人就是新纳粹,私人明信片的印制,表现了相对多元的意识形态。 上海近代史学者姜鸣说,从这堆明信片内容上看,大多数是本世纪初八国联军、日俄战争时代的事情。摄影术约在上世纪中叶传入我国,但保留下来的照片极少。照相者大多为外国人,他们有的会把照片冲出来,更多地制成明信片,品种颇多,但每一种数量并不很大,放在小商店中寄卖这些画面刺激的明信片。这些明信片一般是在拍摄后的三五年后制成的,颇有时事性,受到欢迎是不难理解的,又因为是印刷,比照片更容易保存。